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

關於台灣的關鍵字

‧台灣 Taiwan


        關於台灣地名的問題不僅有趣,更蘊含著深遠的歷史文化意義;幾乎人人都知道,之所以稱台灣為「福爾摩沙」(Formosa),是因為十七世紀葡萄牙人航海經過台灣的東部海岸時,驚覺台灣竟然是如此青翠、美麗的島嶼之讚美驚呼聲而命名;不過,大部分的人也許不知道,所謂的「福爾摩沙」在葡萄牙語中,其實就是「白葡萄」的意思。在當時,航海經過台灣的歐洲人,沒有不為這海中小島驚人的美麗發出驚奇禮讚的:翠綠的高山直入雲霄、蔚藍的海岸清澈閃耀、一望無際的草原上跳躍著梅花鹿、水鹿、野羌……。


由十七世紀台灣被稱作「福爾摩沙」,我們對當時台灣在歐洲諸國心目中的形象也有了大致的認知與輪廓,正因如此,我們不妨可以經由認識台灣的地名由來,來試著一步步了解台灣曾經經歷過的歷史滄桑。今日,台灣仍留存著為數尚稱可觀的傳統地名,它們正可以為台灣過去的歷史做一番真實的代言,為台灣的人文歷史變革呈現最樸實的見證;何其幸運,台灣的許多地名仍然是可以真實反映台灣歷史痕跡的,同時更能顯現出當時的當地人與所在的土地究竟是如何建立起人與地獨特的密切結合關係;身為在地的「台灣人」,應該試著了解這塊你我生於斯長於斯土地的歷史,而要明白台灣這塊土地究竟曾經經歷了些什麼,不妨就從認識台灣的地名開始吧!




為何漢人最後以「台灣」一詞指稱今日台灣島?其由來眾說紛紜,茲列舉較著名說法如下:


1.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一六八四年)諸羅知縣季戲光《蓉洲文稿》云:「明萬曆間,海寇顏思齋踞有其地,始稱台灣。」


2.清康熙三十四年徐懷祖《台灣隨筆》云:「台灣,於股無考,惟明季莆田周嬰著遠遊篇,載東蕃記一篇,稱台灣為台員,蓋南音也。」


3.清乾隆五年(西元一七四○年)巡視台灣御史張湄《瀛濡百詠》之自序中記載:「至明季,莆田周嬰遠遊篇,載東蕃記一篇,稱其地為台員,蓋閩音之偽也。台灣之名入中土,實自資始。」《台灣府志》藝文亦引用此說。


4.清乾隆四年《明史》:「至萬曆末,紅毛蕃,泊舟于此,因事耕鑿,設闤闠,稱台灣。」


5.《台灣縣志》〈地志建置〉:「萬曆末年,荷蘭據台灣,築城一鯤身上,曰台灣城,台灣之名,於是始。」並於其後加以解釋:「荷蘭,設市于此,築磚城,制若崇台,海濱沙環水曲曰灣,又泊舟處,概謂之灣,此台灣所由名也。」


因「員」字與「灣」字之福建語音皆讀做「oan」,因此,「台員」便等同於「台灣」;而值得注意的是,明末中國人出入台灣島多經由今日的安平一帶地方,其地之居民,則如《台灣府志》〈封域〉中所云:「一鯤身雖在海中,泉甘勝他處,居民多。」顯見當時居民多集中居住於一鯤身島上(今安平),因當時內港西岸地方(今台南市一帶)有平埔族之西拉雅族佔據,使移民之漢人多不敢擅入;而西拉雅族稱漢人移民為Taian或Tayoan,其意為「壞人」、「侵略者」之意,之後此稱呼被漢人訛轉為Taioan,並譯為「台員」、「台灣」之地名,用以指當時漢人移民聚居之一鯤身島,並將對岸平埔族聚居地稱為「赤崁」。


之後,漢人移民以租借等方式,逐漸由一鯤身島進入對岸原由平埔族佔據之地域,因此原本只限於指稱一鯤身島一地之地名「台灣」,也逐漸隨著漢人移民居住地的擴張而擴大其指稱範圍,甚至通用以稱呼台灣島全島。






‧福爾摩沙 Formosa
         福爾摩沙(英語:Formosa)來自拉丁文及葡萄牙文的「Formosa」,均為「美麗」之意。15世紀以來,隨葡萄牙人在地理大發現時代在全球開闢新航線,世界上許多地方以福爾摩沙命名,遍佈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亞洲和大洋洲;地形亦包括海灣、海灘、島嶼、山脈、河流、湖泊、城市等。在世界各地稱為「福爾摩沙」的地方發現的生物物種,經常都以「福爾摩沙」命名;包括原有的陰性詞,也包括其陽性形式,例如「formosa」、「formosana」、「formosanensis」、「formosanus」等。




世界各地的福爾摩沙


以「福爾摩沙」命名的地方遍佈五大洲,包括各類地形。其中,面積最大的為阿根廷北部內陸的福爾摩沙省,面積7.2萬km,首府福爾摩沙市。巴西、秘魯、美國、葡萄牙、阿根廷等地都有鄉鎮城市被稱為福爾摩沙。以「福爾摩沙」為名的一些著名地方有:


• 葡萄牙


o 福爾摩沙河(葡文:Rio Formosa)及福爾摩沙河國家公園。


• 巴西


o 福爾摩沙山脈(葡文:Serra Formosa)


o 聖瑪利亞市(Santa Maria)的福爾摩沙海灘(葡文:Formosa Beach)


o 福爾摩沙湖(葡文:Lagoa Formosa)


o 福爾摩沙市(葡文:Formosa, Gois)


• 阿根廷


o 福爾摩沙省


o 福爾摩沙市


• 美國


o 佛羅里達奧蘭多市的福爾摩沙湖(英語:Lake Formosa)


• 肯亞


o 肯亞外海的福爾摩沙灣(英語:Formosa Bay),今名「翁瓦納灣」(斯瓦希里語:Ungwana Bay)






‧福爾摩沙與台灣




台灣島在早期也被歐洲稱為「福爾摩沙」,而台灣海峽則稱為「福爾摩沙海峽」,至19世紀清廷設置台灣省以來,國際上逐漸採用「台灣」(英語:Taiwan)的稱呼。20世紀後期以來,因「台灣」一詞帶有漢族色彩,部分台灣獨立運動人士傾向使用「福爾摩沙」來稱呼台灣。也因爲「福爾摩沙」帶有殖民及西方帝國主義色彩,「福爾摩沙」的稱呼在中國大陸則被禁止使用。


台灣特有種中,早期發現的多是以「福爾摩沙」(及陽性形式)命名,後來發現的亦採用「台灣」的名字,兼有陰性及陽性形式,如「Taiwaniana」、「Taiwanensis」、「Taiwanianum」。這些種名的中文名則均用「台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